圖為攝影師沙飛於1937年拍攝的相片《戰鬥在古長城》。(王雁女士藏品)
最近有二戰電影《鄧寇克大行動》上映,又掀起了戰爭片熱潮,坐在戲院裡享受子彈橫飛、驚險爆破的你,如果有機會置身戰場,你又是否願意?現實中,真的有人願意走上生死一線的前線,他們不是配備槍炮的軍人,只是拿着相機的戰地記者。香港海防博物館正舉辦「出生入死──戰地記者」展覽,展覽可帶你走進戰地記者的世界,感受世界上最危險的工作。
是次展覽展出約30組中外戰地記者的珍貴報道、新聞圖片、影像及隨身裝備,呈現戰地記者採訪多場重要戰爭,包括甲午戰爭、兩次世界大戰及越戰的險況。
藉報導推動改變
戰地記者的報導不止向世界反映了戰場的險況,甚至讓社會反思戰爭的禍害,推動社會改變。1853年,克里米亞戰爭爆發,英國《泰晤士報》派出了首位戰地記者威廉‧拉塞爾到前線採訪。他更揭露了前線英軍司令調兵失誤及醫療支援不足等問題,令受傷的軍人得不到救援,引起社會關注問題。今次展覽展出了這位記者的相片。
英國《泰晤士報》記者威廉‧霍華德‧拉塞爾,以報道改變了英國前線士兵的命運。(美國國會圖書館藏品)
展覽中亦展出由戰地記者黃幼公拍下的《被燒的越南女孩》相片,呈現越戰時,展鵬村遭戰機丟汽油彈轟炸後,一名赤裸的女孩號哭着逃走的情況。這張相片亦成為反戰者經常使用的一張象徵的相片。
另一位展覽介紹的戰地記者羅伯特・卡帕,他有一句名言,就是「如果你的照片不夠好,是因為你靠得不夠近。」這名言亦反映了在他的工作態度上。今次展覽展出了他隨美軍於法國諾曼第登陸後,冒險在士兵群中拍出的一組「失焦」照片,近距離地拍攝到士兵在槍林雨彈下走避的情境。雖然道理淺白,但要在戰場上要做到這一句話,要跨過多少心理關口,穿過多少鬼門關?
日本非常重視十九世紀末的中日甲午戰爭,軍方准許國內及國外記者帶同畫師隨軍,留下了不少版畫作品。圖為描繪日本記者隨軍參與中日甲午戰爭採訪的版畫。(香港歷史博物館藏品)
戰地記者的隨身裝備
為了近距離報道戰事,戰地記者總會隨身帶備一些裝備。展場內展出了香港記者參與戰地採訪時的一些裝備,包括隨美軍採訪的香港記者蔡元貴,借出當時採訪所穿的保護衣和防毒面罩。展覽亦展出由其他香港記者借出、曾在戰區採訪時使用的頭盔和避彈衣、平板天線、衛星電話及視像器材等。
香港記者於2003年採訪伊拉克戰爭時所穿的保護衣及防毒面罩。(蔡元貴先生藏品)
戰區採訪裝備中,一定不少得頭盔與防彈衣,加上相機、鏡頭等器材,戰地記者的體能也十分重要。(鳳凰衛視有限公司藏品)
香港海防博物館助理館長李家樂表示,蔡元貴當時在醫療支援區域採訪,看到不少炸傷的士兵和平民,深深感受到戰爭的無情。當時有傳伊拉克戰爭會使用生化武器,當時美軍向蔡元貴派發了保護衣和防毒面罩,還有一些醫療用品,如果受到生化武器襲擊,需要即時注射藥物。
他又表示,展覽亦介紹多名中、外記者採訪戰地的事跡和他們的報導,希望藉此讓觀眾認識戰地記者的勇氣和付出,以及了解和平的可貴。
戰區內無法使用笨重的衛星器材,記者會以便攜衛星電話,配合可摺疊的天線傳送影片和消息,但相當費時,數據費用更非常高昂。(鳳凰衛視有限公司藏品)
「出生入死──戰地記者」
展期:即日至2018年1月31日
地點: 香港海防博物館(筲箕灣東喜道175號)
開放時間:每日上午10時至下午6時
(逢星期四休館,公眾假期除外)
電話:2569 1500
免費入場
資料由康文署提供